一个“厂”撑起了一个国?巴基斯坦的硬核底气,源于这座“工厂”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4:29 点击次数:159
走进巴基斯坦西北部小镇瓦赫,震耳欲聋的机械轰鸣声终日不息。流水线上,金灿灿的子弹以每分钟3000发的速度倾泻而下;
隔壁车间里,“哈利德”主战坦克正披上中国制造的复合装甲,炮塔却装着德国火控系统——这座占地50平方公里的超级工厂,正是巴基斯坦抗衡强邻印度的“国家脊梁”:巴基斯坦军械厂(POF)。
时间倒回1947年印巴分治时,新生巴基斯坦如同“先天不足的婴儿”:国土被印度东西夹击,军备全靠进口。面对印度坦克压境的威胁,1951年,巴方咬牙成立军械厂。建厂之初,技术人员仅能修理英国殖民时期遗留的破旧步枪。
转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。借助阿富汗战争成为美国“前线盟友”,POF获得美式装备技术,生产线从步枪扩展到火炮坦克。而真正的命运转折,则来自中国的“神助攻”。
1990年代起,中国专家手把手传授技术,北斗导航提升导弹精度,枭龙战机生产线直接落户厂区。如今POF旗下50多个分厂、数万员工,从子弹到核武器配件全能造,年产值竟占巴国GDP的3%。
在无人机车间,清一色中文操作界面格外醒目;3D打印设备正制造导弹部件——西方技术被悄然替换为“中国芯”。这种转变带来质的飞跃:采用北斗制导的“雷电-2”巡航导弹精度达5米;
中巴合研的“枭龙”Block3战机部分性能碾压印度“阵风”。当工人为出口中东的“爱恩”坦克拧紧最后一颗螺丝时,这些售价仅为俄罗斯T-90一半的装备,已成为中东国家的“性价比首选”。
这座工厂的神奇远不止于造武器。在贫困的西北部地区,POF直接养活了20万个家庭。国际市场上更是“闷声发大财”:
仿制中国红箭-8的反坦克导弹,价格只有原版三分之一,成为非洲军火市场的“抢手货”;俄乌冲突期间加班生产的152毫米炮弹,经土耳其“贴牌”后直送东欧前线。
当印度陆军参谋长在克什米尔前线耀武扬威时,巴方军官只需轻点屏幕——由POF组装的VT4主战坦克群便轰然启动。这些装备中式反应装甲的钢铁洪流,正面防护突破600毫米,足够抵挡“地狱火”导弹袭击。
而印度坦克的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等效仅400毫米,根本无力击穿巴方坦克。更让对手胆寒的是POF的“核底蕴”:1998年印度核试验后,巴方仅用15天完成对等核爆,这份“闪电反应”的背后,正是POF下属卡胡塔研究所数十年的技术储备。
如今走在伊斯兰堡街头,每两名卫戍首都的士兵就有一人肩扛中式步枪。12万拱卫京畿的部队中,7.6万人使用全套中国装备,被称作“中械师”。统一的后勤体系让他们免于印军“九人班配五种枪、人均15发子弹”的窘境。
当巴空军为退役的F-16发愁时,成都飞机厂组装的歼-10CE已呼啸升空;随着679辆中国VT4坦克陆续交付,巴陆军正跑步进入“全中械化”时代。
硝烟弥漫的克什米尔上空,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战机呼啸而过;边境线上,POF组装的VT4坦克炮口直指疆界。这座工厂的存在,让巴基斯坦在印度每年300亿美元的军购狂潮面前,始终挺直腰板。
#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#
上一篇:苏伢子想重新做回中国人,哥哥说咨询某局要收集很多资料比较难办
下一篇:没有了